關於我

作品

部落格

Chinese

選書|找出替代方案 無痛改變慣性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

選書|找出替代方案 無痛改變慣性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

選書|找出替代方案 無痛改變慣性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

它是一本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中的書,有時是在朋友家的書架上發現,有時是在書店閒逛時遇見,總感覺走到哪總會看見它的身影。總之,對於我而言,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是一本我已經讀過卻又不斷被它吸引的書。

也許是因為它的黃太搶眼了,也可能是書名取得太深得我心了,明明是一本談「習慣」如何形成,以及怎麼建立新習慣的書籍,卻能以強而有力的短短幾個字,巧妙地點出我們在生活與工作間的不協調感,發人省思又莫名有趣。

疫情爆發後,許多人在工作及精神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轉變,我也不例外。這半年,我做了工作轉職的決定,每天過著規律且自律的自學生活,我從兩點睡,養成了十二點前睡的習慣,我從一天兩杯咖啡改為一天只喝半杯鍋煮奶茶,我從一天滑三個小時左右的 Instagram,改為一天不超過十五分鐘;甚至,在不知不覺間,維持長達好幾個月、一週三次的運動習慣,身邊很多朋友都非常訝異於我的改變。

不過,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,即便我的生活在短時間內有了劇烈改變,我卻絲毫不感到痛苦,這些好習慣完全是無痛建立起來的。

於是,我抱持著這樣的困惑,再次重讀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這本書,這才發現到裡頭所提及的概念,跟這幾個月的心態與轉變不謀而合。雖然距離這本書的首次出版,已經將近快十年的時間了,但最近重讀後,仍能從中獲得生活靈感,有些方法也因為實際經歷過而更加深刻;因此,希望把這本書分享給現階段想要改變生活、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起的你們。

無意識的慣性力量

從英文書名《The power of habit》中,或許更能理解這本書要談的主題。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(Charles Duhigg)把書分為三個部分,從個人、企業再到社會,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習慣的形成與影響力,身為記者的他,更於書中舉了大量實例,讓大家透過實際案例更全面地了解習慣的力量。

那麼,這本書所指的「習慣」到底是什麼呢?作者給了一種說法,他認為的習慣是,在刻意或深思後而做的選擇,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不再思考卻能繼續、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。​​

我們的一生,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。——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・詹姆斯

書的後半部,引用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・詹姆斯曾說過一句話:「我們的一生,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:實用的習慣、情緒的習慣、理智的習慣。」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段話時,內心相當衝擊,也是那時才意識到日常習慣的重要性。

不過,習慣的力量又是什麼呢?為何重要到足以形塑我們的一生?關於這點,作者舉了一個美國足球隊的例子。坦帕灣海盜隊是美國美式足球聯盟(NFL)吊車尾的球隊,在一九九六年以前,被許多人稱為是職業美足史上的爛球隊;而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,擁有自身一套教育理念、工作卻四處碰壁的東尼・鄧吉(Tony Dungy)成功應徵成為他們的總教練,並讓海盜隊改頭換面,成為 NFL 的常勝軍,而鄧吉更成為史上唯一連續十年帶領球隊打進季後賽的總教練。

實際上,鄧吉將「習慣論」融入教學裡,他所做的僅僅只是讓自家球隊出手比誰都快而已,他教導球員全神貫注於「提示訊號」,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,讓每個動作都不需經過思考,反覆訓練隊形,讓每個球員都沒有猶豫的空間、更沒有做決定的時間。這套訓練的精髓正是將「直覺反應」變成習慣,透過速度的提升打敗對手。

設計習慣 意志力的養成

起床後一杯咖啡、吃飽癱在沙發上,或睡前滑手機導致隔天上班精神不濟,這些都是常見的現代人的生活習慣;很多人想改變,但往往在嘗試幾次過後,因抗拒不了慣性,最終又回到原先的行為模式裡;於是,人們開始認為,習慣能否徹底改掉,與強大的意志力有關。

書中寫道:「意志力不只是一種技能,那是一種肌肉,就像是手臂或腿上的肌肉,用得越多就越累,所以還要用在其他事情上面的時候,就剩得更少。」意志力如同有限的資源,是會被耗盡的,不過,一旦意志力增強之後,便會開始影響生活的所有層面;因此,我們得學會管理我們的意志力,為我們想要達成的事情設計一套「習慣」,讓慣性驅使我們的行為,到了最後,你會發現到,你的意志力已經強大到誰也無法撼動。

一九九二年,一名英國心理學家到蘇格蘭骨科醫院,徵求一群排斥復健、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病患參與一項實驗,主要想了解「意志力」是否能夠透過習慣培養。研究團隊將病患分為 A 、B 組,發給 A 組病患一本寫著詳細復健行程、有十三頁空白附頁的小冊子,並要求病患定期寫下「本週復健目標」及「具體復健內容」,發給 B 組的則是沒有附頁的小冊子,預計於三個月過後,比較兩組病患的復原情形。

實驗過後,他們發現到, A 組病患的術後復原情況明顯比 B 組好很多,而當他們檢視小冊子時,發現到 A 組病患們的紀錄內容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,他們多半會在小冊子上寫下,遇到阻礙時的解決辦法。他們在寫紀錄的當下,已經在想像復健時,自己最可能在哪些時刻放棄,而當有了這個念頭時,應該要如何克服?這些「轉捩點」只有病患自己清楚,而提前規劃就像是心理建設,或許是這樣,病患因此能夠克服難關。

這個實驗讓我想到了,在我自學初期時,我非常依賴讀書計畫本,我通常會提前規劃明、後天的學習內容,除了詳細寫下不同時段要專注的領域之外,同時也將情緒、精神狀況考量進去,避免放棄的念頭產生,規劃出能有效達成目標,且適合自己的計畫;持續一段時間後,我發覺到自己在學習上變得更加專注,學習效率上也提升不少。

我想,讀書計畫本跟前面提到的實驗皆是從相似的概念出發,這本書,也讓我更加明白「計畫習慣」的重要性,而當養成「提前計畫」的習慣之後,自然不需要靠強大的意志力,也能持續往目標前進。

找出替代方案 無痛改變慣性

書中的每個章節,都傳遞著同樣的訊息:「習慣是能夠被改變的,只要我們了解背後形成的原因。」

作者認為,只要我們拆解習慣,觀察生活中習慣的前因後果,就能輕易改變慣性,但具體要怎麼做呢?他提出了一套公式 — — 「習慣迴路」,他將一個習慣拆解為「提示」、「慣性行為」、「獎酬」三個部分,意思是,當我們看到一個「提示」,就會做「慣性行為」,為了得到「獎勵」;因此,當我們想要改變習慣時,只需要找到新的「替代方案」,把舊有的「慣性行為」換掉就行了。

我以親身經歷來解釋,「習慣迴路」是如何套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。過去,我每天習慣喝兩杯咖啡,但當我想改變這個行為時,我先思考並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?我透過「喝咖啡」的行為得到了什麼滿足?通常又是在什麼時間點有這樣的需求?觀察自己幾天之後,我發現到,我喝咖啡的時間固定在早上起床後,以及午餐後、下午開始工作之前,主要目的是醒腦;因為經常晚睡的關係,導致白天睡眠不足,而午餐則是因為攝取太多澱粉,容易產生睡意。

當我發現到這樣的習慣迴路後,我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實驗,開始早睡、午餐少吃澱粉,以及建立午睡的習慣,很快地,我就戒掉了一天兩杯咖啡的習慣,而另外一個發現是,在不喝咖啡之後,我的睡眠品質變得更好了。

在我的例子當中,早睡、午餐少吃澱粉以及午覺習慣,都是用來替代「咖啡」的新習慣,當我把原先「喝咖啡」的習慣,換成「早睡」、「午餐低澱粉」或「午睡」的替代方案時,我同樣能得到「清醒」的獎酬,因此,在建立新習慣上,我不會覺得太過痛苦。

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(Charles Duhigg)認為:「當我們專注在建立新的習慣時,舊習慣自然會消失。」所以,在我們找出習慣背後的成因之後,下一步便是專注於建立「新的習慣」,透過尋找替代方案,無痛改變慣性。

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的作者在書中舉了許多實際案例,讓我們對於「習慣」能有更深一層的理解,他甚至提供了改變習慣的公式——「習慣迴路」,讓不滿意生活現況的人我們,在改變的道路上能有個方向指引;不過,若是要達到真正的改變,搭配大量的實作練習是再重要不過的事了。祝福大家都能勇於嘗試,並在過程中持續學習!共勉之。



它是一本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中的書,有時是在朋友家的書架上發現,有時是在書店閒逛時遇見,總感覺走到哪總會看見它的身影。總之,對於我而言,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是一本我已經讀過卻又不斷被它吸引的書。

也許是因為它的黃太搶眼了,也可能是書名取得太深得我心了,明明是一本談「習慣」如何形成,以及怎麼建立新習慣的書籍,卻能以強而有力的短短幾個字,巧妙地點出我們在生活與工作間的不協調感,發人省思又莫名有趣。

疫情爆發後,許多人在工作及精神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轉變,我也不例外。這半年,我做了工作轉職的決定,每天過著規律且自律的自學生活,我從兩點睡,養成了十二點前睡的習慣,我從一天兩杯咖啡改為一天只喝半杯鍋煮奶茶,我從一天滑三個小時左右的 Instagram,改為一天不超過十五分鐘;甚至,在不知不覺間,維持長達好幾個月、一週三次的運動習慣,身邊很多朋友都非常訝異於我的改變。

不過,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,即便我的生活在短時間內有了劇烈改變,我卻絲毫不感到痛苦,這些好習慣完全是無痛建立起來的。

於是,我抱持著這樣的困惑,再次重讀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這本書,這才發現到裡頭所提及的概念,跟這幾個月的心態與轉變不謀而合。雖然距離這本書的首次出版,已經將近快十年的時間了,但最近重讀後,仍能從中獲得生活靈感,有些方法也因為實際經歷過而更加深刻;因此,希望把這本書分享給現階段想要改變生活、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起的你們。

無意識的慣性力量

從英文書名《The power of habit》中,或許更能理解這本書要談的主題。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(Charles Duhigg)把書分為三個部分,從個人、企業再到社會,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習慣的形成與影響力,身為記者的他,更於書中舉了大量實例,讓大家透過實際案例更全面地了解習慣的力量。

那麼,這本書所指的「習慣」到底是什麼呢?作者給了一種說法,他認為的習慣是,在刻意或深思後而做的選擇,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不再思考卻能繼續、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。​​

我們的一生,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。——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・詹姆斯

書的後半部,引用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・詹姆斯曾說過一句話:「我們的一生,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:實用的習慣、情緒的習慣、理智的習慣。」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段話時,內心相當衝擊,也是那時才意識到日常習慣的重要性。

不過,習慣的力量又是什麼呢?為何重要到足以形塑我們的一生?關於這點,作者舉了一個美國足球隊的例子。坦帕灣海盜隊是美國美式足球聯盟(NFL)吊車尾的球隊,在一九九六年以前,被許多人稱為是職業美足史上的爛球隊;而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,擁有自身一套教育理念、工作卻四處碰壁的東尼・鄧吉(Tony Dungy)成功應徵成為他們的總教練,並讓海盜隊改頭換面,成為 NFL 的常勝軍,而鄧吉更成為史上唯一連續十年帶領球隊打進季後賽的總教練。

實際上,鄧吉將「習慣論」融入教學裡,他所做的僅僅只是讓自家球隊出手比誰都快而已,他教導球員全神貫注於「提示訊號」,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,讓每個動作都不需經過思考,反覆訓練隊形,讓每個球員都沒有猶豫的空間、更沒有做決定的時間。這套訓練的精髓正是將「直覺反應」變成習慣,透過速度的提升打敗對手。

設計習慣 意志力的養成

起床後一杯咖啡、吃飽癱在沙發上,或睡前滑手機導致隔天上班精神不濟,這些都是常見的現代人的生活習慣;很多人想改變,但往往在嘗試幾次過後,因抗拒不了慣性,最終又回到原先的行為模式裡;於是,人們開始認為,習慣能否徹底改掉,與強大的意志力有關。

書中寫道:「意志力不只是一種技能,那是一種肌肉,就像是手臂或腿上的肌肉,用得越多就越累,所以還要用在其他事情上面的時候,就剩得更少。」意志力如同有限的資源,是會被耗盡的,不過,一旦意志力增強之後,便會開始影響生活的所有層面;因此,我們得學會管理我們的意志力,為我們想要達成的事情設計一套「習慣」,讓慣性驅使我們的行為,到了最後,你會發現到,你的意志力已經強大到誰也無法撼動。

一九九二年,一名英國心理學家到蘇格蘭骨科醫院,徵求一群排斥復健、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病患參與一項實驗,主要想了解「意志力」是否能夠透過習慣培養。研究團隊將病患分為 A 、B 組,發給 A 組病患一本寫著詳細復健行程、有十三頁空白附頁的小冊子,並要求病患定期寫下「本週復健目標」及「具體復健內容」,發給 B 組的則是沒有附頁的小冊子,預計於三個月過後,比較兩組病患的復原情形。

實驗過後,他們發現到, A 組病患的術後復原情況明顯比 B 組好很多,而當他們檢視小冊子時,發現到 A 組病患們的紀錄內容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,他們多半會在小冊子上寫下,遇到阻礙時的解決辦法。他們在寫紀錄的當下,已經在想像復健時,自己最可能在哪些時刻放棄,而當有了這個念頭時,應該要如何克服?這些「轉捩點」只有病患自己清楚,而提前規劃就像是心理建設,或許是這樣,病患因此能夠克服難關。

這個實驗讓我想到了,在我自學初期時,我非常依賴讀書計畫本,我通常會提前規劃明、後天的學習內容,除了詳細寫下不同時段要專注的領域之外,同時也將情緒、精神狀況考量進去,避免放棄的念頭產生,規劃出能有效達成目標,且適合自己的計畫;持續一段時間後,我發覺到自己在學習上變得更加專注,學習效率上也提升不少。

我想,讀書計畫本跟前面提到的實驗皆是從相似的概念出發,這本書,也讓我更加明白「計畫習慣」的重要性,而當養成「提前計畫」的習慣之後,自然不需要靠強大的意志力,也能持續往目標前進。

找出替代方案 無痛改變慣性

書中的每個章節,都傳遞著同樣的訊息:「習慣是能夠被改變的,只要我們了解背後形成的原因。」

作者認為,只要我們拆解習慣,觀察生活中習慣的前因後果,就能輕易改變慣性,但具體要怎麼做呢?他提出了一套公式 — — 「習慣迴路」,他將一個習慣拆解為「提示」、「慣性行為」、「獎酬」三個部分,意思是,當我們看到一個「提示」,就會做「慣性行為」,為了得到「獎勵」;因此,當我們想要改變習慣時,只需要找到新的「替代方案」,把舊有的「慣性行為」換掉就行了。

我以親身經歷來解釋,「習慣迴路」是如何套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。過去,我每天習慣喝兩杯咖啡,但當我想改變這個行為時,我先思考並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?我透過「喝咖啡」的行為得到了什麼滿足?通常又是在什麼時間點有這樣的需求?觀察自己幾天之後,我發現到,我喝咖啡的時間固定在早上起床後,以及午餐後、下午開始工作之前,主要目的是醒腦;因為經常晚睡的關係,導致白天睡眠不足,而午餐則是因為攝取太多澱粉,容易產生睡意。

當我發現到這樣的習慣迴路後,我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實驗,開始早睡、午餐少吃澱粉,以及建立午睡的習慣,很快地,我就戒掉了一天兩杯咖啡的習慣,而另外一個發現是,在不喝咖啡之後,我的睡眠品質變得更好了。

在我的例子當中,早睡、午餐少吃澱粉以及午覺習慣,都是用來替代「咖啡」的新習慣,當我把原先「喝咖啡」的習慣,換成「早睡」、「午餐低澱粉」或「午睡」的替代方案時,我同樣能得到「清醒」的獎酬,因此,在建立新習慣上,我不會覺得太過痛苦。

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(Charles Duhigg)認為:「當我們專注在建立新的習慣時,舊習慣自然會消失。」所以,在我們找出習慣背後的成因之後,下一步便是專注於建立「新的習慣」,透過尋找替代方案,無痛改變慣性。

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的作者在書中舉了許多實際案例,讓我們對於「習慣」能有更深一層的理解,他甚至提供了改變習慣的公式——「習慣迴路」,讓不滿意生活現況的人我們,在改變的道路上能有個方向指引;不過,若是要達到真正的改變,搭配大量的實作練習是再重要不過的事了。祝福大家都能勇於嘗試,並在過程中持續學習!共勉之。



它是一本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中的書,有時是在朋友家的書架上發現,有時是在書店閒逛時遇見,總感覺走到哪總會看見它的身影。總之,對於我而言,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是一本我已經讀過卻又不斷被它吸引的書。

也許是因為它的黃太搶眼了,也可能是書名取得太深得我心了,明明是一本談「習慣」如何形成,以及怎麼建立新習慣的書籍,卻能以強而有力的短短幾個字,巧妙地點出我們在生活與工作間的不協調感,發人省思又莫名有趣。

疫情爆發後,許多人在工作及精神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轉變,我也不例外。這半年,我做了工作轉職的決定,每天過著規律且自律的自學生活,我從兩點睡,養成了十二點前睡的習慣,我從一天兩杯咖啡改為一天只喝半杯鍋煮奶茶,我從一天滑三個小時左右的 Instagram,改為一天不超過十五分鐘;甚至,在不知不覺間,維持長達好幾個月、一週三次的運動習慣,身邊很多朋友都非常訝異於我的改變。

不過,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,即便我的生活在短時間內有了劇烈改變,我卻絲毫不感到痛苦,這些好習慣完全是無痛建立起來的。

於是,我抱持著這樣的困惑,再次重讀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這本書,這才發現到裡頭所提及的概念,跟這幾個月的心態與轉變不謀而合。雖然距離這本書的首次出版,已經將近快十年的時間了,但最近重讀後,仍能從中獲得生活靈感,有些方法也因為實際經歷過而更加深刻;因此,希望把這本書分享給現階段想要改變生活、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起的你們。

無意識的慣性力量

從英文書名《The power of habit》中,或許更能理解這本書要談的主題。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(Charles Duhigg)把書分為三個部分,從個人、企業再到社會,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習慣的形成與影響力,身為記者的他,更於書中舉了大量實例,讓大家透過實際案例更全面地了解習慣的力量。

那麼,這本書所指的「習慣」到底是什麼呢?作者給了一種說法,他認為的習慣是,在刻意或深思後而做的選擇,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不再思考卻能繼續、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。​​

我們的一生,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。——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・詹姆斯

書的後半部,引用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・詹姆斯曾說過一句話:「我們的一生,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:實用的習慣、情緒的習慣、理智的習慣。」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段話時,內心相當衝擊,也是那時才意識到日常習慣的重要性。

不過,習慣的力量又是什麼呢?為何重要到足以形塑我們的一生?關於這點,作者舉了一個美國足球隊的例子。坦帕灣海盜隊是美國美式足球聯盟(NFL)吊車尾的球隊,在一九九六年以前,被許多人稱為是職業美足史上的爛球隊;而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,擁有自身一套教育理念、工作卻四處碰壁的東尼・鄧吉(Tony Dungy)成功應徵成為他們的總教練,並讓海盜隊改頭換面,成為 NFL 的常勝軍,而鄧吉更成為史上唯一連續十年帶領球隊打進季後賽的總教練。

實際上,鄧吉將「習慣論」融入教學裡,他所做的僅僅只是讓自家球隊出手比誰都快而已,他教導球員全神貫注於「提示訊號」,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,讓每個動作都不需經過思考,反覆訓練隊形,讓每個球員都沒有猶豫的空間、更沒有做決定的時間。這套訓練的精髓正是將「直覺反應」變成習慣,透過速度的提升打敗對手。

設計習慣 意志力的養成

起床後一杯咖啡、吃飽癱在沙發上,或睡前滑手機導致隔天上班精神不濟,這些都是常見的現代人的生活習慣;很多人想改變,但往往在嘗試幾次過後,因抗拒不了慣性,最終又回到原先的行為模式裡;於是,人們開始認為,習慣能否徹底改掉,與強大的意志力有關。

書中寫道:「意志力不只是一種技能,那是一種肌肉,就像是手臂或腿上的肌肉,用得越多就越累,所以還要用在其他事情上面的時候,就剩得更少。」意志力如同有限的資源,是會被耗盡的,不過,一旦意志力增強之後,便會開始影響生活的所有層面;因此,我們得學會管理我們的意志力,為我們想要達成的事情設計一套「習慣」,讓慣性驅使我們的行為,到了最後,你會發現到,你的意志力已經強大到誰也無法撼動。

一九九二年,一名英國心理學家到蘇格蘭骨科醫院,徵求一群排斥復健、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病患參與一項實驗,主要想了解「意志力」是否能夠透過習慣培養。研究團隊將病患分為 A 、B 組,發給 A 組病患一本寫著詳細復健行程、有十三頁空白附頁的小冊子,並要求病患定期寫下「本週復健目標」及「具體復健內容」,發給 B 組的則是沒有附頁的小冊子,預計於三個月過後,比較兩組病患的復原情形。

實驗過後,他們發現到, A 組病患的術後復原情況明顯比 B 組好很多,而當他們檢視小冊子時,發現到 A 組病患們的紀錄內容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,他們多半會在小冊子上寫下,遇到阻礙時的解決辦法。他們在寫紀錄的當下,已經在想像復健時,自己最可能在哪些時刻放棄,而當有了這個念頭時,應該要如何克服?這些「轉捩點」只有病患自己清楚,而提前規劃就像是心理建設,或許是這樣,病患因此能夠克服難關。

這個實驗讓我想到了,在我自學初期時,我非常依賴讀書計畫本,我通常會提前規劃明、後天的學習內容,除了詳細寫下不同時段要專注的領域之外,同時也將情緒、精神狀況考量進去,避免放棄的念頭產生,規劃出能有效達成目標,且適合自己的計畫;持續一段時間後,我發覺到自己在學習上變得更加專注,學習效率上也提升不少。

我想,讀書計畫本跟前面提到的實驗皆是從相似的概念出發,這本書,也讓我更加明白「計畫習慣」的重要性,而當養成「提前計畫」的習慣之後,自然不需要靠強大的意志力,也能持續往目標前進。

找出替代方案 無痛改變慣性

書中的每個章節,都傳遞著同樣的訊息:「習慣是能夠被改變的,只要我們了解背後形成的原因。」

作者認為,只要我們拆解習慣,觀察生活中習慣的前因後果,就能輕易改變慣性,但具體要怎麼做呢?他提出了一套公式 — — 「習慣迴路」,他將一個習慣拆解為「提示」、「慣性行為」、「獎酬」三個部分,意思是,當我們看到一個「提示」,就會做「慣性行為」,為了得到「獎勵」;因此,當我們想要改變習慣時,只需要找到新的「替代方案」,把舊有的「慣性行為」換掉就行了。

我以親身經歷來解釋,「習慣迴路」是如何套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。過去,我每天習慣喝兩杯咖啡,但當我想改變這個行為時,我先思考並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?我透過「喝咖啡」的行為得到了什麼滿足?通常又是在什麼時間點有這樣的需求?觀察自己幾天之後,我發現到,我喝咖啡的時間固定在早上起床後,以及午餐後、下午開始工作之前,主要目的是醒腦;因為經常晚睡的關係,導致白天睡眠不足,而午餐則是因為攝取太多澱粉,容易產生睡意。

當我發現到這樣的習慣迴路後,我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實驗,開始早睡、午餐少吃澱粉,以及建立午睡的習慣,很快地,我就戒掉了一天兩杯咖啡的習慣,而另外一個發現是,在不喝咖啡之後,我的睡眠品質變得更好了。

在我的例子當中,早睡、午餐少吃澱粉以及午覺習慣,都是用來替代「咖啡」的新習慣,當我把原先「喝咖啡」的習慣,換成「早睡」、「午餐低澱粉」或「午睡」的替代方案時,我同樣能得到「清醒」的獎酬,因此,在建立新習慣上,我不會覺得太過痛苦。

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(Charles Duhigg)認為:「當我們專注在建立新的習慣時,舊習慣自然會消失。」所以,在我們找出習慣背後的成因之後,下一步便是專注於建立「新的習慣」,透過尋找替代方案,無痛改變慣性。

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的作者在書中舉了許多實際案例,讓我們對於「習慣」能有更深一層的理解,他甚至提供了改變習慣的公式——「習慣迴路」,讓不滿意生活現況的人我們,在改變的道路上能有個方向指引;不過,若是要達到真正的改變,搭配大量的實作練習是再重要不過的事了。祝福大家都能勇於嘗試,並在過程中持續學習!共勉之。



準備好將你的專案落地嗎?

讓我們一起實現你的設計願景!

© Zoe Kang 2023

Logo
Logo
Logo
Logo

準備好將你的專案落地嗎?

讓我們一起實現你的設計願景!

© Zoe Kang 2023

Logo
Logo
Logo
Logo